非遺文化 孫中山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

非遺文化 孫中山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

中華文化博大精深

文化中國

核心思想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

1、道家第一原則:“道法自然”。順應自然,不要過於刻意,“去甚,去奢,去泰”。人要以自然的態度(三個層面)對待自然,對待他人,對待自我。所以會有“自然——釋然——當然——怡然”。

2、道家第二原則:“為而不爭”。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人之道,為而不爭”;“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”;“厚德載物,上善若水”。四種情況:方而不割-有棱角而不傷人;直而不肆-率直而沒有放肆;光而不耀-有光芒而不炫耀;廉而不剮。體現處世的態度:平和、寬容、自然。

3、道家第三原則:“清靜為天下正”。清靜之道,自然之道。“處無為之事,行無言之道“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:“不言之教”,有時無聲勝有聲。“治大國若烹小鮮,不可煩,不可撓;烹小鮮者不可撓,治大國者不可煩,煩則人勞,撓則魚爛”。嚴子陵:“寵辱不驚,去留無意”。

4、道家第四原則:虛其心。道就是虛,去除心中的念想、重重心事就是快樂;即讓心虛著,沒有心事,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。虛心:可以學習新知識(更新知識);可以更加包容一切(無成見)。只有虛其心,才能有容人之量。虛心的意義:可以超越自己,否定自己,不斷提升自己;虛心是一種美德,——心量特別大,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,特別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(容人之量,是靠把原有對人的成見、意見、不愉快、抱怨、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達到)。經營智慧:忘卻屢屢經驗(使自己成功的方法、經驗,學習更新的、更好的東西)才能有更適合發展的東西。

5、道家第五原則:“正言若反”。自然是陰陽對立統一的。“反動”-事物的發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運動。“禍兮福之所依,福兮禍之所伏”,“大勇若怯,大智若愚”(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,該智則智,不該智則不智——有所智有所不智)。“相輔相成“——太極管理(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對立面的統一)。美國的張緒道(新道家)主張:從相反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;考慮正反的轉化。學會:放棄掉(防止盛極而衰);繼續挖潛。虛彌子敬上2019-12-8

 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響較大的是老莊學派,代表人物為老子和莊子。他們的學說反映沒落奴隸主階級悲觀失望的思想。

老子

道家的創始人。一說即老聃,姓李,名耳,字伯陽(或謂即太史儋),春秋楚國苦縣(今河南鹿邑東)人。生卒年不詳,約與孔丘同時。做過周朝掌管圖書的小吏。傳說孔丘曾向他問過禮。世傳《老子》五千言(有不同的版本,多者五千余字,少者不足五千字),成於戰國時期,保存了老子的思想。

老子宣揚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倒退的社會歷史觀,全盤否定文化教育的價值。《老子》書中有關教育思想的主要論點是:

文化墮落論。老子以“道”為本體。“道”與“無”同義,是“先天地生”的精神實體,不具有任何規定性。“道”作為宇宙萬物的普遍法則是“無為”,即順乎自然。“無為”的對立物是“有為”,即人為的創作。老子認為,人類創造的文化,包括道德﹑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現,都是與“道”背離的,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就是人類社會墮落的標誌。他說:“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;六親不合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”(第十八章)“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失禮者,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。”(第三十八章)“法令滋章,道賊多有。”(第五十七章)這就是說,“大道”之世,自然無為,人們和諧相處,不需要有道德約束,也不知道德為何物。及至“無為”法則被破壞,才有聖者﹑智者出來,制定道德規範,傳授知識,進行教化,於是產生了是非﹑善惡等觀念,毀譽褒貶﹑爭名逐利的現象跟著而來。道德不足以約束,又制定法令,結果引起更多的紛爭和更大的混亂。老子認為這就是人類社會墮落的軌跡。教育既以傳授文化為任務,因被看作是促使人類墮落的工具。虛彌子敬上2019-12-7

文化中國 共構兩岸和平

6、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
老子曰:話說多了,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,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。也因此老子說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天地並無所謂「仁愛」,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,莫不相關,任其自然。

聖人也無所謂「仁愛」,而把百姓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,莫不相關,任他順從於道自然發展。認為「希言自然」,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。重要的是「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」,能夠得當地把握住中正之道,「允執其中」,順從於道,才能成大事。所以認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,還不如信守切中於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。

7、治人事天莫若嗇。

老子曰:管理治理眾人並有事於天地,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。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,不要強制它,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、灌溉它、扶助它,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,能夠獲得豐收。因此,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,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,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。虛彌子敬上2019-12-3

儒家如同「寫字」,道家如同「書法」

亂世出了太多太多的英雄,當然,也出了許多許多的思想家。 孔子、曾子、墨子、老子、莊子、荀子、孫子、韓非子,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。 當然,還有很多學者在創立著自己的學說,他們要把自己的思想灌輸到人們的思維中去,在這一過程中,他們或許能在這種貫穿的遞進中揚名立萬。

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,這些思想家的學說相互排斥,相互依賴。 在這種火花四濺的文化大碰撞中,中國文化進入了繁榮時期,這些文化改變了歷史,使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變為封建社會。 漢代以後,儒學文化占了上風,統治人們的思想上千年。 後來的歷史,雖然也出現過許多名人名士和不同的學說,但最終沒有超越儒學。 因為後期並沒有發生像戰國時代的那種混亂局面,沒有出現那種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的景象,唐、宋、明文化的燦爛,其基礎仍然沒有逃出儒、法、釋、道這些學說。虛彌子敬上2019-12-9

從政治角度說,道家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也極為深遠而複雜。道家對政治的影響是雙重的。一方面,它被統治者視為必不可缺的「帝王南面之術」,努力修習;另一方面它又被統治者視為異端,加以歧視。這是因為道家本身就有兩大趨向迥異的流派的緣故。

從哲學角度說,道家對中國古代哲學影響極為深遠。這種影響從先秦就已開始。先秦時代的儒家和法家,都受到過道家的影響。道家思想在哲學史上的影響,還表現在許多哲學範疇的廣泛使用上。此外,先秦時的法家很多人都曾受道家影響,像慎到、申不害、韓非等早年都曾學黃老,法家本是一個現實功利性很強的學術流派,他們的哲學基礎可以說全靠道家提供。

從道德角度說,道家追求倫理道德的內在精神,對後世的倫理思想史有非常深刻的影響。老子:「六親不和有孝慈,國家昏亂有忠臣」,指出認為地提倡某種道德實際乃是這種道德已經淪喪的表現。要調整道德調整人和人之間的倫理關係,關鍵不在於形式上怎麼提倡,而是要從人的心靈深處、感情深處解決問題。這一點,倒與儒家創始人孔子有某種相似之處。

道家的人生觀對後世影響極為廣泛。歷史上那些志趣高遠,淡泊名利,胸襟開闊,性情豁達,對生活持樂觀態度,在坎坷挫折面前談笑風生的人,大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。那些外似愚拙,內藏機智,寬容大度,能藏污納垢,不患得患失,不寵辱若驚,能剛能柔,能進能退,辦事穩重沉著,富於彈性的人,也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。那些不肯向權貴摧眉折腰,對現實事事看不慣,又不肯同當權者攜手共進,只站在一旁冷眼觀看!虛彌子敬上2019-12-6

從道德角度說,道家追求倫理道德的內在精神,對後世的倫理思想史有非常深刻的影響。老子:「六親不和有孝慈,國家昏亂有忠臣」,指出認為地提倡某種道德實際乃是這種道德已經淪喪的表現。要調整道德調整人和人之間的倫理關係,關鍵不在於形式上怎麼提倡,而是要從人的心靈深處、感情深處解決問題。這一點,倒與儒家創始人孔子有某種相似之處。

道家的人生觀對後世影響極為廣泛。歷史上那些志趣高遠,淡泊名利,胸襟開闊,性情豁達,對生活持樂觀態度,在坎坷挫折面前談笑風生的人,大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。那些外似愚拙,內藏機智,寬容大度,能藏污納垢,不患得患失,不寵辱若驚,能剛能柔,能進能退,辦事穩重沉著,富於彈性的人,也多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。那些不肯向權貴摧眉折腰,對現實事事看不慣,又不肯同當權者攜手共進,只站在一旁冷眼觀看,發表些充滿憤世嫉俗的高論,做出些違背常情異事的人,也往往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。那些和光同塵,形如槁木,心似死灰,或遁跡山林,情願薄食菲衣,與鳥獸同群的人,也可能是受道家影響較深的人。虛彌子敬上2019-12-5